红色的沃土——千年古城鹿邑县

侯钦民 李慕雪 收集整理

在辽阔广袤的豫皖两省交界处,屹立着一座千年古城——鹿邑。鹿邑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北靠柘城县与商丘市睢阳区,西接淮阳县,南望郸城县,东邻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长三角的枢纽。

踏上这方土地,千年文化积淀的厚重与现代化城市的繁荣扑面而来,两者交相辉映,让这座古城历经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一处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留守处、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见证着这片土地抗战时期的峥嵘与辉煌。

红色的火种

革命老区鹿邑是共产党在河南活动较早的县份之一,1927年秋天,中共河南省委派李梅村来到鹿邑县发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工作。李梅村原名郑鼎,1920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是鹿邑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红二十七军的创始人。接到中共河南省委的委派后,李梅村立刻投入火热的战斗中。

1928年4月29日,中共地下党员孙实由夏邑调到鹿邑任国民党县长。孙实利用一县之长的身份,把李梅村安排到鹿邑第一完小任教。李梅村在师生中发展党员, 在一小、女小建立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孙实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无产阶级必胜、共产主义必定要实现等革命理论,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1928年7月被调离鹿邑。李梅村因教员的身份掩护,得以留下来。

李梅村很快在鹿邑发展中共党员130多人,建立了8个基层党支部,成立了“老冤会”“扁担会”“妇女放足会”等群众组织。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发展党的武装力量,对鹿邑农民武装力量红枪会进行了改编,建立红二十七军,把当地农民武装力量引导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来。

同年,国民革命军杨虎城部冯钦哉师进驻鹿邑,共产党在该师中秘密成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由胡英初任书记,张庆浮与王世英为委员,下辖参谋处、手枪营、骑兵营等5个党小组,革命的火种已经遍布广袤的鹿邑大地。

刘大庄新四军留守处

在鹿邑县东南部的王皮溜镇刘大庄,3间青砖瓦房静静伫立在村室大门口西侧,旁边水泥牌子上面刻有“刘大庄抗日战争纪念地”字样,这里就是鹿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留守处。古旧沧桑的青砖青瓦,再一次带领我们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失守,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豫皖苏三省遭受洪水灾害。日寇的铁蹄在鹿邑践踏了40余天,相邻的淮阳、柘城、商丘、亳县都有日伪军驻扎。1938年6月1日,随着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所部第一次进犯鹿邑,鹿邑的老百姓就迎来了多灾多难的岁月。

早在日军进犯的半个月前,当时的国民党县长张作舟及其军政要员已经闻讯弃城逃跑。老百姓们只能携家带口到乡下避难,来不及转移的就沦为日军砧板上的肉。

日军在鹿邑大肆破坏,把老百姓家的门窗拆下来当成马棚,把家具劈开烧火,锅碗瓢盆砸个精光,家畜家禽任意宰杀,连黉学大殿里存放的书籍文物也被烧成灰烬。整个县城断井残垣,瓦砾成堆。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和中原局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先是派中共特别党员魏凤楼担任鹿邑县长,又派张爱萍来到鹿邑任参谋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10月进驻鹿邑,并在刘大庄设立留守处。那3间青砖瓦房,就是留守处司令部办公室和彭雪枫司令的住室。

1938年11月初,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千余人经过淮阳窦楼、杞县邢口、睢县西陵寺等战斗后,来到了鹿邑县王皮溜镇东南刘大庄、卢庄和母阁一带驻扎整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当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难耐,而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军衣。魏凤楼巧妙地利用县长的身份和各种统战关系,为部队筹粮筹款。

魏凤楼召集富商和大地主,以“卖城楼”“卖老君台”“卖涡河大桥”等理由,向他们借款,为部队筹集了一大批军用物资。这一年底,魏凤楼一次支援新四军棉衣2500套,并将所属部队两营兵力拨给新四军。过春节时,魏凤楼还亲自前往新四军驻地进行慰问,送去了3000块银元及猪肉等物资,使新四军在鹿邑得到了很好的修整。

留守处的建立,使军队有了可靠后方。游击支队东征后,留守处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在王皮溜、白马驿、吴台庙、汲水集等地相继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留守处以刘大庄为中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使群众抗日组织向全县农村发展,并成立了“农民抗日自卫团”。

鹿邑县是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敌后的第一个立足点,部队在这里得到了修整、补充,为东进永城、夏邑做好了物资准备和思想动员工作。1939年2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直属部队和后续部队离开了鹿邑,在刘大庄仍驻留守处。

新四军游击支队刚刚离开,丧心病狂的日军就纠集骑兵百余人、伪军一部,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第二次进攻鹿邑县城,鹿邑县城再次沦陷。日军在城内抢掠了一天,留下一个伪军中队守城。天佑鹿邑,次日下了一场大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正是突击夺城的好时机。张爱萍和魏凤楼让战士们反穿大衣,大衣白色的内里成了最好的掩护。张爱萍和魏凤楼亲自率部,翻越城墙,一举收复了县城,城内伪军一个中队200余人全部被歼灭。

1939年4月25日,驻守柘城的日军从魏桥西边的时口渡到涡河南,从西关攻城。当时魏凤楼正在东关三皇庙庙会上宣传抗日,听到西关猛烈的炮火声,立刻跑步进城,在城内关帝庙、玄帝庙与敌人遭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从下午3时一直打到晚上7时,因敌我力量悬殊,魏凤楼率部与敌人激战4个多小时后才撤出城去。张爱萍率新四军留守处的百余人支援魏凤楼,在魏凤楼撤离后,组织留守处人员向南转移。鹿邑再次沦入敌手,刘大庄留守处也完成了它的战斗使命。

新四军游击支队留守处在鹿邑活动了5个多月,为游击支队东进抗日奠定了胜利的基础。1952年,北方慰问团一行到鹿邑慰问,向刘大庄发放了耕牛和农具等慰问品,还唱了两天大戏,表示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感激之情。当地老百姓欢欣鼓舞,至今仍为这段历史感到骄傲。

鹿邑烈士陵园

1939年沦陷后,鹿邑一直被日伪军占领,鹿邑城乡的老百姓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鹿邑大批民众不幸丧命,死在日军刺刀下的就有1560人。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鹿邑才解放。在此期间,鹿邑虽然饱经坎坷,革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

革命的火种一旦得到传播,星星之火就带给大家无限的希望和斗志。在沦陷的几年中,鹿邑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事迹。1939年秋天,党组织撤出鹿邑后,留下王振洪在鹿邑继续坚持地下斗争。3个多月里,王振洪先后在鹿邑南朱凯店、太和县北双庙集发展一批党员,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11月,经中共涡北区党委批准,在双庙集成立了中共鹿邑太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一直活动到1943年5月,当地武装力量和老百姓们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活动中来。

鹿邑县下辖4个街道、13个镇、7个乡,到处都流传着革命先烈的事迹,那一座座烈士陵园,更是无声的见证。宋河镇原名枣集镇,位于商丘、亳州、鹿邑、柘城四县交界处。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商丘、亳州、鹿邑、柘城四县牺牲的烈士们,四县人民政府在宋河镇修建了烈士陵园。园内古柏苍翠,庄严肃穆,两座纪念碑上记录着231名烈士的姓名,碑侧安葬着9名烈士遗骨。

试量镇烈士陵园位于鹿邑县试量镇政府驻地,1946年秋,淮北军区八分区在参加了陇海铁路破击战与疯狂扫荡的国民党进行了顽强斗争之后,转移到睢杞太革命根据地。遵照水东地委的指示,原八分区五支队政委杨元彰带领一部活动于太康东、鹿邑西吴台庙一带。12月上旬,淮北八分区34团、35团赴睢县平岗途中,在鹿邑西部郎庄、金寨、乱丝寨一带与国民党张岚峰部两个团遭遇,歼敌百余人。在战斗中,翟广瑞等7名战士牺牲,被安葬于试量镇西门外,后迁入烈士陵园。

在鹿邑所有的烈士陵园中,黄盆窑烈士陵园的故事流传最广,也最为动人。黄盆窑属于鹿邑县鸣鹿办事处,在黄盆窑行政村后段庄自然村北涡河南岸,长眠着8名解放军指战员。1947年4月初,解放军李连长率部发起了解放鹿邑县城的战争。由于国民党军队顽固抵抗,包括李连长在内的8名解放军在战斗中牺牲。黄盆窑的村民得知后,不顾自身安危,组织村民用当地一种常用的架子车,将这8名解放军指战员的遗体运回,妥善安葬。黄盆窑烈士陵园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还有营子寨烈士墓、梁庄烈士墓等。对于鹿邑人来说,每年的清明节,为革命英烈扫墓是最重要的事。这种影响与熏陶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已经融入每一个鹿邑人的血液,铭刻在每一个鹿邑人的心头。

在鹿邑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抗日革命的印迹不但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新四军留守处遗址上、一排排巍巍墓碑上,还融入传说和信仰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鹿邑这座蕴藉千年文化的古城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鹿邑,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勤劳善良的鹿邑人民接过革命先烈交给的接力棒,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将鹿邑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足,正齐心协力书写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2019年12月21日 19: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