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老子故里鹿邑县

传承弘扬老子文化  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鹿邑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第一章 鹿邑概况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接安徽省亳州市,北邻商丘市,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辖20个乡(镇)、4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是河南省十个直管县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后诞生了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鼻祖老子和五代宋初著名道家学、传统相学和紫微命学的开山祖师号称睡仙的陈抟等,开创古代哲学先河的《道德经》思想基础形成于此;这里演绎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催人泪下的故事,成为平定天下、奠定了四百年汉朝基业的垓下古战场,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许多纪念老子的文物古迹至今犹存,其中太清宫遗址(老君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武平故城、栾台遗址、鹿邑文庙、华佗庙、武庄遗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7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古建筑61处,古遗址60处,古墓葬98处。

太清宫遗址

 

  (一)太清宫的历史沿革

  鹿邑太清宫位于今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据《后汉书》、明成化《河南总志》和清光绪《鹿邑县志》等史书记载,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年间,时名老子庙。公元165年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陈国苦县(今鹿邑)朝拜老子,并命陈相边韶撰文,立老子祠碑。此后,唐、宋、金、元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尊崇有加。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27),敕修太上老君庙于亳州”。今鹿邑辖境时属河南道亳州,因此,今鹿邑城东的太上老君庙在当时也被称为亳州太上老君庙。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二里。至此,太清宫建筑群正式形成前宫、后宫两个体制。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为《道德经》作注,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至今仍立于鹿邑太清宫前宫神道东侧。天宝二年(743)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建筑群为太清宫。现今鹿邑太清宫出土的大量碑刻证实,自此以后,“太清”之名一直沿用不变。北宋时期,又多次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七年来鹿邑祭拜老子时御笔御书并篆额所立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就在洞霄宫东南侧,虽时过千年,仍然完好,系目前国内最大的四块宋碑之一。北宋以后,太清宫屡废屡修,金、元、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其中,元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犹存。元末水灾不断,韩林儿又拆太清宫之材东运亳州,在通真观建明王宫,致使太清宫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二)太清宫现存古迹

  目前,太清宫古迹尚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十余通,九龙井一眼,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此外,太清宫镇境内还有隐阳山、赖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名胜古迹。  

(三)太清宫遗址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镇西北部,是一处包括东汉至唐、宋、金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由前宫、后宫、隐山遗址三部分组成,前宫即太清宫,是老子诞生及祭祀之处;后宫即洞霄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隐山是一处龙山文化至汉代文化的大型遗址。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前后,该遗址先后经省、市考古部门3次考古发掘探测。太清官西侧隐山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和商代、西周、东周、汉代的陶器,以及东周时期的大面积夯土遗迹、长子口大墓和马坑。太清宫前宫太极殿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存在。在前宫、后宫的勘查中,发现宋金建筑遗址,查明两组建筑群、道路、后宫宫墙、河道遗迹等,距今地表1.5~4.7米不等。中部遗址下层出土有东周绳纹板瓦、夹砂鬲残片,东汉时期的灰色陶罐残片,外饰模印铺首衔环。后宫南墙主墙夯层内含少量的东周、汉时期的陶片。发掘区中部、北部的东侧为一南北向古河道,南北长560米,东西宽38米,且向北、东侧延伸,与《水经注》所载的老子庙和李母庙东侧的涡水相符。同时,考古工作者还收集和出土了30余块碑刻,这些碑刻反映了历代帝王官员到太清宫大规模祭祀老子的情况。

  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可知,此地当是商周时期厉国的都邑所在地;唐宋时期皇家祭祀老子在前宫,祭祀老子母在后宫;今鹿邑太清宫就是唐宋时期的亳州太清宫,就是《史记》记载的老子故里。

 

太清宫

201903080859057930

老子诞生处

201903080859216581

明道宫

 

  明道宫位于今鹿邑县城内,东与太清宫相距约10华里,相传是老子在家乡聚众讲学之处,也是古代皇帝来鹿邑朝拜老子时的驻跸之所,亦被道教人士誉为太清宫的下院,是古往今来凭吊老子的旅游胜地。

  (一)明道宫的历史沿革

  明道宫位于今鹿邑县城内、古鹿邑县城的东北隅,相传那里原是老子在家乡聚众讲学之地,后来为方便皇帝来真源(今鹿邑)朝拜老子,就在那里为皇帝建造了行宫。据《大元重修奉元明道宫记碑》》(孛术鲁翀1335年撰)记载,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李治欲带领武则天一行到谷阳县(今鹿邑县)朝拜老子,为了方便皇帝朝老,唐王朝“筑宫县隅东北备伺皇帝驾次之斋居”,特地在当时的县城东北隅为其建造了行宫,并命名为奉元宫,后又易名为紫极宫,天宝二年(743)改为太清坛,后毁于战火。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宋真宗将要到真源县朝拜老子时,同样也在原址兴建了行宫,并赐名为奉元宫,朝拜老子后改名明道宫。此后,人们便把明道宫一带称为“皇城”,直到现在,亦有人呼为“东皇城”。明道宫后毁于兵,元大德三年(1299)复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嗣后,年久失修,颓圮殆尽。  明道宫一带在古代也有许多碑刻。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鹿邑知县王冠创修鹿邑砖城,用去许多汉、唐、宋、元碑刻。后崇祯年间,鹿邑知县韩友范为防范农民起义重修鹿邑砖城时,几乎把明道宫和太清宫地面上可见的汉唐碑刻损毁殆尽。这就是今鹿邑县城明道宫内所存碑刻较少的原因。2005年,为了纪念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盛举,鹿邑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民意,复建明道宫。明道宫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现在的明道宫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海内外最大的老子文化弘扬宣传基地,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鹿邑会址。主要有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享殿、升仙台等建筑构成。明道宫内,亭台楼阁,皆有曲径回廊相连;绿柳翠柏,奇花异草相互映衬。

  (二)老君台

  老君台位于明道宫后,又名升仙台、拜仙台。光绪《鹿邑县志》上记载:“在城内东北隅明道宫后,崇矗三丈,湖水潆洄,世传老子飞升处,又名拜仙台,台上有铁柱,古色黝然,非近代物。壁衔短碑二,左曰犹龙遗迹,右曰道德真源”。今老君台高13米,台上面积765平方米。周围系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70厘米高的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五脊六兽,格子门窗。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为古硬山式出厦建筑,内部梁柱为彻上明造。殿前壁嵌“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清代赞助碑二通,但字迹已模糊不清。两侧青石刻制宋代隐士陈抟手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楹联,毁于“文革”年代。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立于地上,传为老君“赶山鞭”,一说为周王朝所赐柱下史之柱。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房内有八卦炼丹炉。台上有古柏十三株,龙枝虬干,苍郁葱茏。大殿向南直对山门,门上悬匾,上书“无我无物”,毁于日军之手。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以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古来即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与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化名人都曾来此拜祭烧香。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得志、杨尚昆、朱镕基、温家宝、陈奎元等都曾来此参观。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纷纷前来参观游览。 

老君台

201903080900567211

鹿邑县文化地图

 

201903080901032057

第二章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建设情况

   2016年1月26日,鹿邑县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2015-2017年度“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豫文公共〔2016〕2号)。  

第三章 特色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一、老子文化民俗活动(老子生日拜典)

 

  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荟萃,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丰厚的老子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老子生日拜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诞生日,以他的诞生地太清宫为中心形成拜典的高潮,庆贺他的出世;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民间传说是他得道成仙的日子,以老君台(升仙台)为中心形成祭祀的高潮,纪念他的升仙。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日期间,鹿邑民众举行盛大的庙会,表达对这位圣贤的敬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老君传说、老子打铁舞、挑花篮、竹马、旱船、红车子、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尤为热闹的是进入农历二月,晋、冀、豫、鲁、苏、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香客游人纷纷莅鹿朝老,为老子庙会增光添彩。两千多年来,老子生日拜典形成了皇家拜典、宗族拜典、道家拜典、民间拜典等多种拜典方式。 

老子生日祭典,民众上香祭拜现场

201903080902472373

世界李氏宗亲代表献爵(右二为总会执行理事长李国宪,右三为美籍宗亲元老李可乔)

201903080902545644

  老子庙会。据《鹿邑县志》记载:真宗亲临太清宫拜谒老子,御笔敕立石碑一通,修缮被唐末黄巢起义军所烧毁建筑,并增建太清楼,“庙貌益侈”,使太清宫鼎盛。是时,鹿邑太清宫前后宫占地720亩,楼台殿阁600余间。前宫午门高耸,御道直坦。太极殿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等建筑环抱。后宫有先天太后殿、三圣母殿、娃娃殿等建筑,稍逊前宫。两宫有清静河相隔,上建会仙桥通连。前宫往道士,后宫住道姑。此后,金、元、明、清历代皇朝都有帝王亲谒或派大臣朝谒,推动老子庙会发展,清以后老子庙会渐趋式微,但民间仍在农历初一、十五日自发兴庙会纪念老子和李母。 

唐宋碑刻

201903080903305259201903080903238228

  2006年,随着老子诞生地太清宫和老子讲学地明道宫复建落成,顺应民心民意和促进民间文化发展需要,鹿邑县委、县政府继往开来,运用政府的力量和市场化运作的手段,进一步推动历史悠久的老子庙会的举行。确定老子庙会的主题是:弘扬老子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确定老子庙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老子文化为媒介,坚持隆重、热烈、文明、和谐、节俭、高效的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突出增灵气,聚人气,生财气,实现一年比一年规模大、规格高、质量精、效果好。展示老子文化魅力,树立老子故里形象,提升老子故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确定老子庙会的主体活动是:祭拜大典、文艺演出、文体活动、民间技艺、民间小吃展示、经营、老子文化大讲堂、精品文物展、经贸活动、名人名家书画展、名优特产品展、踩街活动、《道德经》诵读比赛、道德模范鹿邑行等。 

纪念老子诞辰2581年公祭大典

201903080906277689

皇帝祭拜表演

 

201903080906343513

文艺演出

201903080906401212

元宵节活动

 

201903080906468489

《道德经》诵读 

201903080906535440

二、老子文化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一)民间舞蹈

 

  鹿邑的民间舞蹈俗称“玩艺儿”。每逢佳节、老子庙会等重大活动,挑花篮、旱船、高跷、竹马、独木桥等数10种,活动于村头巷尾。

挑花篮表演

201903080909179226

旱船表演

201903080909179226

打铁舞表演

201903080909341633

红车子表演

201903080909432515

老子养生拳表演

201903080909509997

  (二)曲艺

 

  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整理丰富的民间曲艺遗存,大力发展特色曲艺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独具的民间曲艺文化,建立了具有河南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宋河文化基地,在文化发展上充分发挥了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业态。曲艺历史悠久,品种之繁,艺人之多,影响之广,实不多见,全县拥有以豫东琴书、豫东大鼓、河南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被传承推广,并逐步形成品牌。

“河南省群星奖”坠子表演

201903080911074312

 

 

任集乡原文化站站长王克亮编剧的《焦裕禄精神代代传》进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201903080911135154

 

 琴书表演

201903080911447664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鹿邑的书画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目前,建立县级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各一个,书画院十家,书画创作基地及示范学校6个。已发展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65人,县级会员达500余人;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7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8人,县级会员300余人。累计140人次在“国展”、“兰亭奖”等全国性和全省大展“赛”中入展或获奖。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600余件,论文20余篇。 

  三、民间工艺

 

  1、剪纸:鹿邑县剪纸作品多以传统道家内容为主,兼有民间生活、现代内容及其它。作品立意“正、清、和”的老子文化,老子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深藏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上百名从业者。  2、虎头鞋、虎头帽:鹿邑县的虎头鞋、虎头帽制作技艺有着千年以上历史,具有老子文化和中华民族虎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是中原民间布艺一朵瑰丽奇葩,制作艺人达数百人,畅销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鹿邑虎头鞋、虎头帽

201903080913278659

 

  3、《道德经》套笔:鹿邑县制笔老字号企业以老子文化、道家文化为产品主导,采用散卓制笔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发了《道德经》套笔、道家文化套笔等诸多新品种,使毛笔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四章 民间文艺代表人物、特色团队

 

  鹿邑县现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00余支,民间艺人4000余人,艺术爱好者众多,这些队伍和人员常年活跃在农村,为老百姓送去了党的政策和欢乐,作品屡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坠子《孔子问礼找老聃》在第二十一届全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金奖。2015年鹿邑县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作为大陆唯一代表团赴澳门参加第五届“澳门拉丁城区幻彩大巡游”交流活动,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在澳门大展风采,央广网、中新网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高赞誉。

 

  (一)民间文艺代表人物

 

时龙云演出现场

201903080914191499

 

刘桂枝坠子演出

201903080911074312

 

梁加付剪纸

 

201903080914343192

 

李青峰黑陶制作

201903080914403508

 

  (二)老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

 

  1.秦新成

  秦新成,男,汉族,河南省鹿邑县人。鹿邑县文化局干部、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理事,鹿邑县政协委员。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文艺家传集》。  主要作品有《老子传》《老子的传说》《老子的故事》《桃花女传》《宋河酒外传》《醒仙传》等中篇小说8篇、剧本3部。

  2.刘升元

  刘升元,男,汉族,1941年9月12日出生,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刘花棚行政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老子研究院研究员,鹿邑县政协委员,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老子的传说》《老子的故事》《中国名酒的传说》《老子传》等中短篇小说8篇、故事15篇。

  3.赵先锋

  赵先锋,笔名赵成海,男,汉族,1954年11月出生,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农民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先锋自幼酷爱文艺,1976年从鹿邑县职业高中文艺专业班毕业,1979年8月结婚,与妻子龙凤英共同拜师学习河南坠子长篇大书,从此步入曲艺演出之路。几十年来,坚持边演出,边创作,边弘扬老子文化,先后完成了《老子传奇》、《睡仙奇缘》等著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4.王殿举

  王殿举,又名南文元方,字无无斋主,居京华虚静书屋,1935年10月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古镇玄武。擅长历史题材国画创作,精通山水、人物、书法、篆刻、诗文。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小说家和民间艺术家。

2019年3月8日 18: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