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风土名胜——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集东北隅,北里许为涡河,南为311国道鹿亳段,西200米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隐山遗址,濑乡沟从其西北蜿蜒东南。
太清宫是祭祀老子的祠庙,也是老子的诞生地。1978年公布为鹿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清宫原名老子庙。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水经注》: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易紫极为太清”。考唐书本纪,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隔一河,河名金水河,河上有桥,桥名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若有事相商,则以云牌传示,道规颇严。因唐王室奉太清宫为家庙,故其建筑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宏伟壮观,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唐末黄巢起义,火烧唐王家祠,太清宫毁于兵火。
宋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亲发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
宋末“靖康之乱”,金人南寇,天下纷纷,太清宫又历兵燹,毁于土寇。“残墙断垣,狐兔潜踪”。
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73),太清宫修缮工程前后历六十余年方才告竣。元代一统后,由于道教北七祖之一的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对元朝的贡献,道教很受礼遇,元朝中央颁有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圣旨及执照等,碑刻今存。
元末韩林儿起义,占据亳州,又拆太清宫,取其材料运往亳州,以建其宫室。太清宫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善士周道圣等人见太清宫日趋颓废,不忍坐视,又纠众集资重修。历时七年,至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竣工。其间殿堂亭阁,众神金身,无不绘塑一新。然其规模终不能复初,与唐宋盛时相较,“仅存什一于千百也”。
建国后,太清宫成为区乡政府驻地,部分石刻及全部神像被毁。文革时,大殿上的饰物及雕刻被破坏。洞霄宫被太清宫农场所占用,已面目全非。前宫仅存主体建筑太极殿,铁柱、古柏三株,望月井;后宫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前后宫共存唐至清碑刻十余通。
2005年以来,鹿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子故里建设和老子文化开发,对太清宫进行了修建和扩建,先后在太清宫景区内修建了三清殿、老子故居、道源碑林、翰轩苑等景点,充实老子故里文化旅游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