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 (普及本连载三)

第三章

导读
本章接续上一章,更为具体地谈论圣人之治的问题。第一段从圣人的修身谈治国的根本,圣人不炫示自己的贤能,不珍视难得的货利,不显露自身的贪欲,才能对人民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二段论述圣人之治的具体内容,从上位者到百姓,都能做到心胸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健壮,在“虚实相涵”间描绘出一幅身心康健的理想社会景象。这是圣人由“无为”的治身之道向“为无为”的治国之道的扩展。
不尚贤〔1〕,使民不争〔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无为〔8〕,则无不治。
〔1〕尚贤:炫示才能。
〔2〕不争:指不争功名,返归自然。
〔3〕可欲:多欲之意。
〔4〕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
〔5〕弱:与虚一样,是老学特有用词,具有正面和肯定的意义,指心志的柔韧。
〔6〕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7〕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8〕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做,即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译文
在上位者不炫示自己的才能,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珍视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盗心;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点评
本章的“虚”有辽阔、开朗之意。“虚其心”指教人心胸开阔,“虚”是修养与认识方法上的重要功夫,与老子在形而上学的层面讲的“无”体用一贯。
总体上看,这个与“无”体用一贯的“虚”的概念,在《老子》书中又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道体的虚,如第四章的“道冲”和第六章的“谷神”,其义为“道虚”,谈的是道体本身虚空无形的特质。
第二,天地的虚如第五章以“钥”(风箱)来说明空间的辽阔。
第三,心灵的虚,如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描述主体透过修养功夫所达到的开阔的心灵境界,这一排除了主观情欲与知见的澄明状态,同时正是认识“道”的路径。
此外,老子“虚”的概念对儒、道两家都有启发。例如稷下道家作品《管子·心术上》的“虚无形谓之道”,直接以“虚”来描述道体的无形与无限性。又如《庄子·人间世》的“虚室生白”,透过虚心的修养功夫才能认识道,从而放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影响了《荀子·解蔽》提出的“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即唯有排除主观情欲干扰的清澈心灵,才能形成对事物的客观认识。
“虚其心,实其腹”语句中的“虚”“实”相对,更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并发展出“虚实相涵”的重要命题。如《黄帝四经·道原》所说“知虚之实,后能大虚”;此后,经过魏晋、宋明的发展,至清代王夫之提出“实不室虚”“虚之皆实”(《思问录·内篇》)的观点,更具体地说明虚实交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受其影响,中国古典美学也强调艺术作品要“实以引虚”“虚中孕实”才能引人入胜。
2024年1月5日 02: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