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八)
导读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即“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2]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3],与[4]善仁,言善信,政善治[5],事善能,动善时[6]。
夫唯不争,故无尤[7]。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具有水的品性。
[2]几:近。
[3]渊:形容沉静。
[4]与:指和别人相交相接。
[5]政善治:通行本作“正善治”,据傅奕本改正。
[6]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7]尤:怨咎。
译文
上善之人具有水的品性。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思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点评
“上善若水”,河上公注为“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水是世界各大文明共通的一个重要元素,水柔顺、处下、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为老子所重视,视之为人们应当追寻的完善的人格。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警句,涉及人伦和政事。一方面,老子所谓道,不只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还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意识,这七个警句便是例证;另一方面,这里的“与善仁,言善信”中的“仁”和“信”,又不只是孔子的思想观念,老子也同样重视这两个道德条目,儒道两家都具有浓厚的仁爱之心、仁慈之念,也都把诚信作为极重要的人格品质。
值得注意的还有“动善时”。“时”的概念在《老子》书中虽然只出现这一次,但之后的黄老道家一再强调“时”的重要性,如说“审于时”“以时为宝”(《管子·宙合》),到了《庄子》,“时”的概念出现六十七次之多,并且特别强调要“与时俱化”“应时而变”,这之后,《彖传》又提出“动静不失其时”的观念。可见,《老子》提出的“动静”和“时”的关联性,逐步开启了战国中后期“审时度势”的时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