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十四)

第十四章

导读

本章开头对道体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又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都说明道是我们感官所无从认识的,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

最后一段谈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显示出老子具有透视历史的开阔眼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绳绳兮﹝5﹞不可名,复归于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谓道纪﹝10﹞

 

﹝1﹞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

﹝2﹞致诘(jié):究诘,追究。

﹝3﹞皦(jiǎo):光明。

﹝4﹞昧:阴暗。

﹝5﹞绳绳兮:形容纷纭不绝。通行本缺“兮”字,据傅奕本增补。

﹝6﹞复归于无物:与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无”字形容它的不可见。

﹝7﹞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8﹞有:与第一章的“有”不同,这里指具体的事。

﹝9﹞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10﹞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译文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返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它叫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作道的规律。

 

点评

 

本章和第二十一章对于道体的描述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这两章都刻画了道体“惚恍”(若有若无)的特征;另一方面,这两章都指陈了“执古御今”的历史连续性。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解释:

一、“惚恍”(若有若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若无似有、似无却有,形象地描绘了形而上道体无形而实存的特性。首先,“无状”“无物”说明道体有别于具体之物的形上性与无限性(“无”);进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说明道体的这种“无”,不是不存在,也不等同于虚无,而是具有实存性(“有”)的。

二、本章的“执古御今”和二十一章的“自今及古”,都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时代意义。以六经与老、孔的关系为例。孔子编定六经作为授徒讲学的教材,在了解古代文献的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回应时代的现实议题,这便是“执古御今”的具体运用。与此同时,不只有孔子进行着这样的“执古御今”,《诗》《书》《易》对老子也产生了隐含性的影响,尤其是易学与老子的辩证思维的紧密关联(可参看第二、十六、三十六章的点评)。老子与孔子,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借镜中,展露出他们洞察事理的眼光与智慧。

2024年3月27日 16:2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