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十五)

第十五章

导读

本章承接上章,由道的精妙玄通进而描写体道之士的静谧幽深。

“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是老子对体道之士精神面貌和人格形态的描写,从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等方面刻画了体道者的样貌和心境。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1〕;犹兮若畏四邻〔2〕;俨兮其若客〔3〕;涣兮其若释〔4〕;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5〕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6〕。

 

〔1〕豫兮:迟疑慎重之意。若冬涉川:形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2〕犹兮:形容警觉、戒惕的样子。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3〕俨兮:形容端谨庄严。客:通行本作“容”,据楚简本和帛书本改正。

〔4〕涣兮其若释:通行本作“涣兮若冰之将释”,据楚简本改正。

〔5〕通行本“安以”下衍一“久”字,据楚简本删去。

〔6〕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通行本作“蔽不新成”,据易顺鼎之说改正。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浑朴淳厚啊,像浊水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点评

 

老子在这里对于体道者的描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到庄子在《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写。两相比较,老子的描写侧重宁静敦朴、谨严审慎的一面,庄子的描写则侧重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的超俗不羁,他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独具一格的;他笔下的真人胸次悠然、气象恢宏,同样独具一格。老子的描写素朴简直,多是对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而庄子则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发挥文学式的想象,使一种独特的人格精神跃然纸上。

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老子描写体道之士心性修养功夫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一句。“浊”是动荡的状态,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呈现了一种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而在长久的沉静安定(“安”)之中,体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动(“生”),呈现出另一番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动”“静”之间,透露着“动静相养”的辩证思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20 世纪哲学界影响巨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于1946 年邀请当时旅居德国的华人学者萧师毅协助翻译《老子》,一共翻译了八章。北京大学熊伟教授(海德格尔唯一的中国学生)回忆说:“萧师毅还写到海德格尔要求他把《老子》第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两句用中国字写在硬纸片上,悬挂于他的山庄书斋墙壁。”(《道家与海德格尔》,收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欣赏。

2024年3月29日 18: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