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十六)
第十六章
导读
本章围绕“致虚”“守静”的修心功夫达到极致状态时对于道体运行过程的观照而展开。
本章提出了许多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如“观复”“归根”“复命”“知常”,以及“明”“容”“公”等,这些都是道家谈论心性活动的相关范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本章的核心论题,与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和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以观复[3]。
夫物芸芸[4],各复归其根。归根[5]曰静,静曰复命[6]。复命曰常[7],知常曰明[8]。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9],容乃公,公乃全[10],全乃天[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致虚极,守静笃:指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搅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致,推致。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极,极度。笃,顶点。
[2]作:生成活动。
[3]复:往复,循环。
[4]芸芸:形容草木的繁盛。
[5]归根:回归本原。
[6]复命:复归本原。“静曰复命”通行本作“是谓复命”,据傅奕本改正。
[7]常: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8]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对于这种律则的认识和了解,叫作明。
[9]容:宽容,包容。
[10]全:周遍。通行本作“王”,据劳健之说改正。
[11]天:指自然的天,或指代自然。
译文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达到最高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作静,静叫作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包容一切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点评
“观复”是本章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继承自《易经》的观卦和复卦。其中,观卦谈到对人生的省察、反思和对自己行为的反观内视,这似乎已经进入哲学思考的园地。老子使用“观”这个字,意在由感官的观察上升到心性的直观,以此观照道体的运行过程,这是“观其妙”(一章)的哲学意涵。“复”字在《易经》中包含有返回、归来之义,老子继承之,发展出向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思维和循环往复的辩证思维,并且,用这种辩证思维把握宇宙万物的运动状态及其规律,从而触及宇宙论的问题,得出“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命题。《易经》中的“观”和“复”都是单词,发展到《老子》成为“观复”这个复合词,这也符合语词本身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