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三十九)

 

三十九章

 

导读

     本章前半段讲道的作用,说明道是构成一切天地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章的重点在于讲侯王的得道,所以后半段提示作为执政者的侯王要能处下、居后、谦卑,要能体悟道的这种属性。有道的人君当如大厦的基石,要能“珞珞如石”,朴质坚忍。

     昔之得一者[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

     其致之也[3],谓[4]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5];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6],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7]孤、寡、不谷[8]。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9]。是故不欲琭琭[10]如玉,珞珞[11]如石。

[1]得一:即得道,“一”是道的代称。

[2]正:通行本作“贞”,据帛书本改正。

[3]其致之也:推而言之。通行本缺“也”字,据帛书本增补。

[4]通行本缺“谓”字,据帛书本增补。

[5]废:通行本作“发”,据严灵峰之说改正。

[6]正:通行本作“贵高”,据赵至坚本和严灵峰之说改正。

[7]自称:通行本作“自谓”,据范应元本改正。

[8]孤、寡、不谷:都是侯王的谦称。“孤”“寡”是谦虚地说自己孤德、寡德。不谷,有不善的意思。

[9]至誉无誉: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通行本作“致数舆无舆”,据《庄子》和高延第之说改正。

[10]琭琭(lu):形容玉的华丽。通行本缺“是故”二字,据帛书本增补。 

[11]珞珞(luo):形容石块的坚实。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调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静沉稳,难免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像玉那样华丽,宁可如石块般坚实。

点评

本章的“一”是指万物统一的根源,未分的整体,即道。十四“混而为一”的“一”也是指道。这是“一”的哲学意涵。。“一”在文化上的意涵表现为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的形态。在历史地理学者唐晓峰说道:“我们一般把‘统一中国’的功劳归于秦始皇,而说周代是一个分封割据的社会。但是在许多观念上,特别是在地理观念上,‘一统’化或一体化的东西早已在周代大量出现了。除了‘禹迹’这个仍带有原始痕迹的一体性地域概念外,周人还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也是一体,是更成熟的一体性地域概念,‘九州’则是它的分区。”(《人文地理随笔》)老子作为周代的史官,他将“一”上升为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恐怕正是以这种文化上的一体观念作为基础的。文化和哲学之间有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此外,老子又通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告诫统治阶层是要注意基层百姓,这里同样蕴含了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事物发展规律。

2025年4月14日 14:2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