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学术总结
第十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学术总结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2024年10月27日,河南•鹿邑
第十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致力于传承老子之“道”,转化老子之“德”。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周口市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使得论坛得以成功举办。这既是周口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体现,也是周口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影响力持续扩大的表征,更说明古老的“羲皇古都、老子故里”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与会专家学者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两个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在深入研究老子思想文化意涵的基础上,大家一道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们都深研老子哲学思想多年,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谓是感同身受,大家一起拓展、深化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老子思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其中,来自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副主任孟庆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明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梁立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峰,郑州大学哲学院院长助理李晓虹,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陈鼓应纷纷致辞,鼓励老子故里不负使命,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老子元典文化现实借鉴价值诠释,老子元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与途径,老子生平行迹的探索与研究,老子元典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老子元典文化的当代全球传播研究,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六个分议题开展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现场研讨。
下面我分成九个部分进行总结:一、对老子哲学义理的思考;二、对“无”哲学的当代阐发;三、新时代老子学研究的意义;四、老子哲学研究的国际化;五、道教、元典与考古;六、庄子哲学研究;七、道家与当代现实;八、古本新证;九、老君文旅。
一、对老子哲学义理的思考
曹峰老师从三个方面思考了老子关于事物“两端”的关系。他强调的“两端”其实是对矛盾的新理解。他的研究针对辩证法,提倡对反运动,其对老子“两端”的看法,与之前学界研究的理解不太一样。曹峰论述了对A而B,A而不B,欲A先B三种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是对辩证法的新发明,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王兴国老师研究老子哲学中的“反”以及“反”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反”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特征,进而深入考察老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基于对熊十力、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解,进一步地提出自己的新见;陈之斌老师追问老庄道家是否是神秘主义,他仔细考察了东西方神秘主义的定义,对悟道与东西方神秘主义、高峰体验的关系加以思考,既有深度,也有新意。不过,张祥龙教授曾经反对以“神秘主义”来贴标签,认为道在万物之中,悟道没有什么神秘主义可言,一旦研究者借用神秘主义的概念,就等于要去证明悟道为何不是神秘主义等问题,进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的结果其实是落入自证清白的问题陷阱,可能还会越描越黑。应该说,西方理性主义意义上攻击西方宗教式神秘主义的思考方式,不太适合用于考察道家关于悟道境界的理解。高秀昌老师提出了关于《老子》“婴儿”“赤子”说的新解。他认为老子要教君王修道进德,达到身体柔弱、内心淳朴的“婴儿”“赤子”状态,如此解读虽然有理,但似乎与一般人修身关系不太密切。他进而批判老子的“婴儿”“赤子”说为“活命哲学”“愚人哲学”,认为这是反对自然之道的表现,这种理解其实就不够同情老子保身、修身的精神。应该说,老子哲学希望人能够活命,本身没什么错,不但侯王要活命,老百姓也要活命;还有活成“赤子”也没有什么错,面对复杂的社会,人过得傻一点,尤其是回归孩子般的天真,其实非常难得。虽然高老师的文章有新意,但应该尽量少用今人的、外在的标准去批判老子。相比之下,赵清文老师否定老子之学是“权诈之术”,他围绕《老子》第三十六章的相关内容展开,认为历史上儒家过度批判老子,而老子其实并没有强调权诈,这种同情的理解值得肯定;刘勰娇老师从“反情”与“执一”的角度探讨王弼民情论,她探讨了王弼的实情、正情、圣人反情,强调以正情去邪情,其对王弼就老子民情论的相关理解提出了新见;李健老师认为,《道德经》不仅是哲学书,而且是行动哲学。他从行胜于言以及“言行之辩”的角度看老子行论,他关注文化的现实性力量,认为道是有现实性的,道一直在行。他突出“行”哲学,他的“行本论”与我的“意本论”相区别。老子哲学无疑是道本体,只是我讲“道意”,李健老师讲“道行”,他强调行胜于言,提出《道德经》哲学包括行于大道的认识论、体道论;周行而不殆的天道论;(力)行可以加人的修身论;行不言之教的治国论;天道之行的运行论;人道之行的力行论。在我的意本论当中,有“意行”一说,因为意是行的,正如道是行的、心是行的一样。这些关于老子哲学义理的研究都说明,今天的学术研究,要在同情老子实情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对“无”哲学的当代阐发
老子哲学思想当中,最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之一就是“无”,比如,如何理解“无为”,英译者之前很多翻译为non-action,但安乐哲老师认为应该翻译成为“non-coercive action”,意思是非强制性的、无私意的行动,这也说明对“无”的理解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赵建功老师研究老庄之“道”及其与“有”“无”之关系,他深入研究了老庄关于有无之间的道,指出有无的区分隐显如梦,在真与不真之间,很有意境;徐洪伟老师从时空角度探究老子的“无为”之“无”,思考如何认定“有”与“无”及两者的关系,他借助康德、海德格尔相关的讨论,对这个问题从比较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究;李为学老师的文章题目是《革命的保守还是无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读》,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研究时间、天道、语言相关问题,提到中国思想正在苏醒过来,可以帮助未来的世界找到自由,这呼应了李泽厚“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观点;张茂泽老师引用康德、黑格尔、现代物理学等资料研究《老子》的“无”论,指出老子的“无”在今天中国哲学发展中有意义,“无”是道隐之学;张冲、许泽老师的题目很长《由“马”引发的对灾难辩证法、无声无息的“无为”及诗意栖居的思考——<都灵之马>作为现代哲学电影的此在表达》,文章讨论了林中路的幽幽如“窈兮冥兮”,认为诗意栖居如末日凝视,在诗与思之间思考知白守黑的无为真意,寻觅创作和观看的自由过程当中,思考当下如何自在地存在;李志鹏老师从“己无己”的角度思考《管子》四篇中双重自我理念的思想理路,他提出如何通过没有自我来建构和确立自我,这是道家的关键问题。这些关于“无”哲学的相关研究说明,今天需要在进一步“消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老子哲学智慧进行当代哲学建构。我们要像李健老师说的那样,让道“行”起来,让道之“意”开显出来。
三、新时代老子学研究的意义
王中江老师说明如何过一种好生活的《老子》语境,他指出,美好生活是“动善时”,“言善信”的,要实现并不容易。要使“玄之又玄”的哲理变得具体,要使之生活化,需要思考如何会做、能做、善于做,他强调《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和五十四章都是追求智慧和美德的,进行建构美好生活可以多加借鉴;赵建永老师从亲近传统、回归自然的角度思考了新时代老子文化的传承创新之道,他强调需要顺应自然,认为无为是积极创造条件合于道的无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抚平当代人的心灵创伤;田训龙老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老子的智慧,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至上、道法自然等内容;陈晋老师以《道德经》夯实新时代领导者的力量根基,强调要以民为本,尽量无为而治;刘昱辰老师浅析了老子“三宝”的思想及其领导哲学,强调慈爱、俭约、不敢为天下先在当代具有意义;李庆安老师提出正八人格契合于老子智慧,他的八卦配道说有新意,类似我在《周易明意》里关于“意”的八个维度的相关论说,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考;周耿老师从“长久”与“自化”的角度思考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中蕴含的价值维度与离散;杨超老师从道家话语体系下结合近现代转型的探索历程、拓展进路来展开理解与论述。以上研究都说明,《道德经》哲学智慧在今天仍然可以转化出重要意义。
四、老子哲学研究的国际化
邰谧侠老师分享了《老子》与全球文化的关系,他举例说明Carl Rogers关于心理治疗的观点、哈耶克关于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观点,都与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具有关系,他说明Amory Lovins(卢安武)受老子影响强调节省能源;李小龙因“上善若水”而说出脍炙人口的“be water, my friend(请像水一样,我的朋友)”这样的话;胡丹老师分析了老子元典文化在法语语境下的翻译和传播范式,她介绍了《道德经》在面向西方翻译和传播的过程中,法文译本最早出现,但后来翻译和传播过程当中存在不少问题,胡老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介绍了她的新著《道德经丹解》中法文、英文新译文的特色,以及“丹解”的主要内容;贺瑞雪老师做了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哲学术语英译研究,指出英译主要是哲学翻译,不可能通过训诂、文献学、考古学来翻译,而且涉及宇宙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各种问题。历史上,英译经历过直译、意译、文化阐释翻译、跨学科翻译等各个阶段,翻译质量跟译者的教育、学术、目的等多重因素有关系;甘莅豪老师研究老子在维基百科全书中的跨文化传播;徐菲老师说明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道经写本的特征;武志勇老师研究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主流媒体对老子思想的传播;宋小迪、张永兴老师研究老子元典文化的当代全球传播研究。各位专家对老学全球化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界意识到老子哲学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重大意义。
五、道教、元典与考古
郭武老师研究道教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现状。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本次会议论文似乎仅此一篇,总体来说学界关注道教的研究太少,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跟西方一神论的宗教很不一样,而且跟老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用道家来掩盖道教,要把道教中的优秀部分,即合理的、积极的部分梳理出来,推广弘扬出去;陈大明老师研究生平行迹视域中的老子思想形成,从风土人情的积淀角度,陈老师说明了老子师法自然,以大化流行的自然为师,从大自然当中悟道,这对于理解老子思想生成与当地的密切关系大有帮助;袁青老师研究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九大治政理念,指出其与儒家和黄老相通,更近黄老;王思程老师对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绝智弃辩”章作了新解;孙雨东老师从得一与精气的角度研究早期道家对生成根据的内向探寻,认为灵魂不是静态的,身心灵也不是静态的,不是抽象的实体,而是动态的,他研究灵魂的生机从何而来,应该说来自先天一炁;杨晓塘老师试图揭示元典《老子》的原始形态,他希望不要今文要古文,但应该指出,纯粹原始意义上的古文版本是不可能恢复的;刘鹤丹老师对《老子》的含垢、不争与寡欲之德的生成进行了探析,她认为老子的“德”论受到《易经》《金人铭》等传统典籍的影响;马鹏翔老师研究王弼《老子注》的生态观,强调以无为本、因物之性、畅万物之情。谭鸣飞老师对《河上公章句》“一”论进行再探索,他指出《道德经》有八章十五处提到“一”,“一”在生成和应用层面可能取代“道”;宋彦松老师对宋代老子及其学说地位流变进行探析;刘同会老师研究老子“不得已”的内涵与意义,指出在《道德经》文本中出现了三次,但是前人很少重视;李晓英、张卫东老师从“父母之邦”和“大国下流”的角度比较孔老的“邦”“国”之论,强调大国要柔弱谦下。
六、庄子哲学研究
李若晖老师研究道遍万物与老庄之别,认为近代以来,周遍被圆周取代,他进而指出,汉代时老子“道遍万物”被庄子的“道通为一”取代,出现以庄学替代老学。李老师做学问深入文献,辨析干净清楚。虽然,从哲理上理解,道其实既“周行”即循环运行,也周遍运行于一切物之中。孙明君老师研究陶渊明《形影神》中的庄子之理,该文认为《形影神》虽然涉及儒、佛、玄学,但归于庄子之理;杨勇老师对孟庄关系进行再考,文章考证深入细致,认为孟庄不是完全不相及,庄子知孟及孟,而且孟子做了隐晦回应,这其实是力透纸背的考证功夫。
七、道家与当代现实
李秀男老师研究《孙》《老》对比,指出二者都有军争思想与思辨哲学,并认为军队斗争既是老子,也是黄老权谋的现实基础;赵胜卫老师浅析《道德经》对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突出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秦琦玮老师对《道德经》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加以解读,提出宁静、柔弱可以反对强权,消解冲突,有利于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涂立贤、郭明佳老师从心理学视域下探讨道家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融合。现在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作用,但对道家文化仍然存在明显的忽略,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道家和道教都是修身之学,强调身心一体,这对当代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用,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重视和推动;王春燕老师研究老子“俭”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认为俭和吝啬有利于两创;刘洋洋老师研究了“无心”与无为政治,对老子内圣外王之道加以探微,提出老子是中国古代内圣外王思想模式的实质开创者;郝二伟老师论《老子》的忧患意识,强调守柔不争和外其身;王鹏儒老师指出了老子廉政思想的当代意义;李耀南老师分析了《老子》圣人的政治哲学意涵;刘韶军老师讨论《老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老子》思想有永恒的生命力;湛贵成老师讨论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张旭老师对老子哲学的二元结构进行了辨析;邹凯老师指出了老子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庄华青老师说明了关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践行化的思考与研究;肖旭老师论《道德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谭宝刚老师考证了先秦两汉儒道关系。与会学者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了《道德经》文本、思想的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八、古本新证
裴健智老师从书题、分篇、分章角度分析了简本《文子》的文本特征,研究简本《文字》为早期传本、分辨文本真伪,所论多有新意;李宇晴老师从以命观性的角度分析王充与郭象的思想差异,思考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刘俊男老师主要围绕无为、出世、齐物、循环分析《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王思程老师对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绝智弃辩”章进行新解;白延辉老师从哲人到太上老君的角度对先秦秦汉老子形象神仙化的衍变历程加以研究;张天奇老师从本末与体用关系出发,研究(王安石荆公)新学《老子》的有无论,指出张载、二程认为王安石有无说割裂了有限无限,体用关系;王云飞老师对杨朱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加以研究;梁立勇老师对“冲气以为和”做了深入研究;;贾学鸿老师对《老子》“左契(楼宇烈)”“右契(高明)”之辩加以分析,进行文化解读,文章考证丰富,深入细致,值得关注。
九、老君文旅
邓银海老师探索了楼观台老子遗迹。景元华老师对单县老子行迹作了考察;能昌海老师研究了老子天水行迹;郭耘宏老师分析老子故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徐英泰老师展望了老子文化文旅融合及文创产品的应用与发展。各位老师的研究对于推动老学的研学旅游多有帮助。
总的来说,各位参会的师友们的发言精彩纷呈,我受会议主办方委托仓促总结,难免挂一漏万,不周之处,所在多有,望各位师友海涵。再次感谢老子研究院各位领导的辛苦安排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