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为全书首句。在这发人深省的语句中,三个“道”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涵,而彼此之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与人道,第二个“道”指的是语言的表达功能,第三个“常道”的“道”,探讨的是哲学中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最高范畴。它一方面具有不可言说性,即不可概念化;另一方面,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
第二段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以“无”来描述道体的无限性,以“有”形容道体的实存性;“无”“有”皆为道体的本根属性,呈现道体的两个面向,此即文中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七十余次,其中,集中探讨形而上道体和道物关系的篇章见于第一、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四十、四十二等。“无”“有”的概念在《老子》书中出现四次,意义与层次不同:在第一章和四十章是本体界层次的概念,在第二章和十一章则为现象界层次的概念。
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⑥。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家作动词,是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是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从万物的根源。此句句读一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④妙:奥妙。徼(jiào):边际。此句句读一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中、西哲学史都以探讨天地万物的本原为开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以“水”这个具体物质作为字宙本原,说“水是万物的本原”(“Water is the arche'”),这是西方哲学的开端;老子以“道”这个抽象概念作为万物本原,成为中国哲学的创始者。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国诞生了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大哲学家》(Die grossen Philosophen)一书中注意到这一点,他将孔子归入“思想范式的创造者”的序列,将老子归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的序列。在谈论老子思想的独特性时,他特别指出:“老子的伟大是同中国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跟人类社会上所有最伟大的哲学家一样,老子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囿于已知的事物上,而是从统摄中捕捉着思考的源泉”,“老子的道乃是在超越了所有有限性时达到最深层次的宁静,而有限本身,只要它们是真实的、现时的,也都充满着道。这一哲学思考便活在了世间,进入了世界的根源之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