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章谈论宇宙本原的形而上问题,第二章落到现象界及人文世界的理想建构。本章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谈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后半部论述圣人的无为之治。
前半部又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美学的美与丑、伦理学的善与恶之相对概念谈起,指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第二段接着论述人世间的诸多相互对反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其中“有无相生”是一个典型的范式,以第十一章有无关系为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之间相反对立又相互补充,老子于此说明了概念事物的相对性与辩证关系。
后半部老子首次论及圣人治国的理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顺任人性自然的态度来处理政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导民众。“圣人”在《论语》出现四次,在《老子》出现三十次,是孔子与老子对于理想政治人物形象的寄托。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孔、老都透过对“圣人”形象的描绘建构各有特色的治国理念,展现出高度的人本思想与人文情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①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③,高下相盈④,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⑥处无为⑦之事,行不言之教⑧;万物作而不为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恶:指丑。此句中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东西变成丑,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下句“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及后面“有无相生”等六句,都在于说明观念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立关系中彰显出来。
②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显或隐而言,与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同义,但与第一章喻本体界之道体的“有”“无”不同。通行本此句前有“故”字,据楚简本和帛书本删去。
③形:通行本作“较”,据帛书本、河上公本、傅奕本改正。
⑥圣人:有道之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道家的圣人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境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
⑧不言之教:指潜移默化地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地督教。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
⑨万物作而不为始:指对万物不加干涉,通行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据帛书乙本、傅奕本、敦煌本改正。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与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主幸,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一、老子“无为”的特殊意涵:“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和“自然”的价值是相联系的。一般学者常误以“无所作为”来看待老子的无为。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是“毋妄为”的意思,旨在晓喻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而以顺任民情、民意、民性的方式来处理政务。
二、老子“无为”与古代典籍的内在联系: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史官,通晓群书,古代典籍对老子思想多有启发。例如,老子“无为”这一特殊概念,就受到了《诗经》与《周易》的影响。
“无为”一词在《诗经》出现了五次,大抵是“无事自在”的意思。王博教授注意到老子对《诗经》“无为”一词的发展,他说:“‘无为’在《老子》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与在(诗经》中的意义是不同的,但是其间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老子的‘无为’经常和‘无事’并称,具有‘清静’之义,四十八章说:‘无为而无不取无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这和《诗经》中‘无为’具有‘清闲自在’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
无为的“勿妄为”意涵,则可以上溯到《易经》,无妄卦中已经隐含了无为与自然关联的思想线索。易学家唐明邦说:“‘无妄’告诉人们一条重要哲理:行为必须合乎自然法则,不可违背自然法则而妄为。坚持‘无妄’,就可以得到‘元、亨、利、贞’的结果;背离‘无妄’而滑向‘匪正’,必有‘灾眚’。启示遵循客观规律的极端重要性。《老子》说:‘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要避免‘妄作’,必须首先‘知常’,即掌握客观规律。‘不知常’而‘妄作’,必招致凶祸。《老子》这一深刻思想,盖发挥《易》之‘无妄’。”(《周易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