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五)

第五章

导读

本章第一段,老子由“天地不仁”谈到“圣人不仁”,展现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原则。“不仁”为不偏私之意,圣人治国应效法天地无偏无私的精神,这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政治论上的引申。
第二段老子用风箱来比喻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状态。虽然是虚状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的,这和第四章对道体的说法一样,这个“虚”蕴含了无尽的创造因子。
第三段老子指出执政者的政令烦苛(“多言”),可谓是“无为”的反面,如此强作妄为将导致败亡的后果,这是老子对于扰民之政所提出的警告。
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3〕,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4〕乎?虚而不屈〔5〕,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6〕,不如守中〔7〕。
〔1〕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指天地只是物理、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感情,万物在天地间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
〔2〕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时使用。
〔3〕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指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4〕橐(tuó)钥(yuè):风箱。
〔5〕不屈:不竭。
〔6〕多言:指政令繁多。言,指声教法令。数:通“速”。
〔7〕守中:持守中虚。道家重视“中”的思想,如庄子讲“养中",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讲“平衡”。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点评
“天地不仁”是就天地的无私、无为来说的。以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个主宰者凌驾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作有生命的东西,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认识自然、附会自然。人类将一已的愿望投射出去,人格化自然界,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和爱意。老子不采用这种拟人论的说法,强调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并以此说明统治者需效法自然的规律,任凭百姓自我发展。“天地不仁”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
本章也论及老子的“守中”思想。儒、道皆言“中”,儒家之“中”乃不偏不倚之“中”,道家之“中”则为中心、由衷之意,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谈的是持守平衡心境的修养功夫。
2024年1月15日 09: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