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老子今注今译》(普及本连载十一)
第十一章
导读
一般人只注意到实有的用处,却忽略了空虚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通过车、器、室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车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才能行驶;器皿中间空虚,才能盛物;屋室中空,才能居住,从而总结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老子意在说明:一、“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4]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这个数目取法于月数(每月三十日)。毂(gǔ):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2]无:指毂的中空之处。
[3]埏埴以为器: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埏(shān),和。埴(zhí),土。
[4]户牖(yǒu):门窗。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血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点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有”“无”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不同。第一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的,本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有”在这里指实物,“无”在这里指中空处。在第一章中,老子用“有”“无”讲述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活动过程。而在这里,老子用“有”“无”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执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对立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2024年1月26日 08:10
ꄘ浏览量:0